油畫大師如何創作、用色表現畫面呢?
空間關系與個性化造型表現:
米勒《扶鋤的男子》畫面強烈的表達勞動人民艱辛的生活;
運用精心安排的夕陽光線,側面照射在年輕農民的身體上,手臂阻擋部分光線后,使身上留有許多陰影,表達人物個性化造型起很大的作用。
畫中人物深色的服裝與人物腳下的土地,連接成一片;
使畫面整體形成大面積的暗色背景,暗色與臉部、手、腳上的亮色對比強烈鮮明,使得肖像的體積感強烈。
整個畫面運用的大量暗黃色,土地的顏色,中年輕農民的服飾都呈現暗黃色,也體現出年輕農民與土地的密切關系;
米勒在畫中所呈現出由遠及近的天空、炊煙、雜草等,畫中草木與云彩間的層次銜接自然,肌理效果的運用,使畫面呈現滄桑的質感。
光與影的運用:
梵高《吃馬鈴薯的人》
畫面呈現樸實、憨厚的一家農民圍坐在餐桌邊,餐桌上有一盞懸掛的燈,成為一大焦點;
低矮的房頂給人一種空間擁擠的視覺效應,昏黃燈光下,人物面部的皺紋更為突出。
人物的軀體因光線的影響更加瘦弱,人物的手指卻粗大黝黑,可看出畫家使用夸張的手法。
農民的面部肌理,畫中人物臉上那縱橫交錯而破裂的皮膚皺紋中,畫家特意消除畫面的筆觸感,恰到好處地反映出對應的形象。
畢加索《有胡子的男人》
在畫布上拼貼的印花布,畫中運用很多的方形組合形體,以此調和印花布與油畫的造型特征以及質感;
并且只是用極為簡單的線條,或色塊對五官與毛發進行表示。
畫家試圖通過理性的分解,使畫中物象形成淺的繪畫空間,讓理性深入從而使得感覺具體化,在材料隨意自由運作之后,畫家偏愛的各類語言痕跡也就出現。
并且這些語言痕跡之間相互作用、交疊、滲透,從而產生具有個人特性的“復合語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