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澈的木龍河水流過臨港經濟發展區
涪城鄉村風景美如畫
走在涪城臨港經濟發展區的木龍河畔,微風徐徐,夏日的陽光灑落在河面上波光粼粼。水清河暢、岸綠景美、到處鳥語花香,走進園區猶如走進了景區。但幾年前的木龍河并不是這么美麗:養殖糞便、生活廢水直排,臭味擾民……
木龍河舊貌換新顏是涪城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統籌生態環保和經濟社會發展,以現代產業支撐高質量發展,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最直接、最生動的寫照。
近年來,涪城區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,堅持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持續做好產業升級轉型、科技助力環保、加快環保項目建設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,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,推動經濟行穩致遠。
□李怡霄楊海燕/文涪宣/圖
產業轉型升級治標治本雙管齊下
木龍河流經涪城區新皂、吳家、石塘等鎮(街),在環境整治中,涪城區委區政府投入9.8億元,實施木龍河“黑臭水體”綜合整治工程,著力解決沿線群眾苦不堪言,親戚朋友不愿來、企業和項目更不愿來的問題。
綜合整治只是治標,產業轉型升級才是治本。解決完木龍河“顏值”的問題,還必須徹底解決木龍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,進而實現生態環保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。
“我們注重從源頭上降低能耗、減少排放,著眼先進制造業能耗低、污染少、效益高帶來的廣闊發展前景,聚力將臨港經濟發展區打造成開放、創新、智慧、低碳的現代化園區?!备⒊菂^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以高質量服務能力建設構建良性的社會經濟發展鏈條,讓環保成為地方經濟高質量樣板
區發展的助推器和優化劑,引來惠科光電、聯東U谷等一大批重點項目落戶涪城。
沿木龍河流域,涪城農旅融合區的建設也如火如荼。白鶴起舞的“千鶴桑田”蠶桑文化農業主題公園,正加快建設的“湖光山色”“蔬香綠野”主題公園,持續提升改造的鄉村振興社會化服務中心等,都讓農旅融合區變得愈加熱鬧起來。
臨港經濟發展區和農旅融合區,是涪城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的主要區域。通過標本兼治,木龍河徹底撕掉了多年的“黑臭水體”標簽。木龍河的治理也實現了“治理一條河流、串聯一線風景、帶動一片產業、造福一方百姓”。
與此同時,涪城區向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企業開刀,實行“一票否決”,并對不同企業進行分類治理。
科技手段助力 織密環境監測網與省內著名科研院所、大學合作,提升環保工作的科技水平;采用走航掃描技術,對大氣污染源進行分析;利用衛星遙感、無人機等現代科技手段,加強對環境質量的全覆蓋精準監測……
作為我國(綿陽)科技城主城區,近年來,涪城充分發揮科技優勢,持續加強科學技術在環保領域的運用,不斷提高環保工作的科技含量,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。
“面對大氣污染治理難題,我們從成研院引進了‘藍天衛士系統’,一方面利用無人機對秸稈禁燒實時監測,另一方面利用5G基站站點系統布置空氣監測傳感器,對空氣
質量實時監測?!备⒊菂^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涪城區布下環境污染監管的“天羅地網”,線上數據監測的同時線下執法人員也在行動。以木龍河黑臭水體整治水質檢測為例,涪城區每月對木龍河沿線12個水質監測點進行監測分析,并指導沿線鄉鎮落實相應整治措施。
據了解,涪城區目前已完成第一、二季度的5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、3個黑臭水體及輕度污染水體水質監測、5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監測以及10余家“測管協同”監督性監測。
做優服務配套夯實環?;A
呵護碧水藍天、建設美麗家園,需要從夯實生態環保領域的基礎保障,做優服務配套做起。
今年6月,綿陽工業固廢處置中心項目建成,年處置危廢規模2.5萬噸。該項目填補了全市含鉻、銅、鋅、鎳廢物處置的空白,并可為相關企業就近提供危廢處置服務,極大降低企業處置成本。
中科綿投建成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一期和二期項目,總處理能力達到1500噸/天。2019年6月,又建成中科綿投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。中心承擔了全市除江油市、三臺縣以外所有區域醫療機構產生醫療廢物的處置工作。
不同的處置類型,同樣的環保責任。兩大“巨頭”處置中心的并肩前行,讓涪城乃至綿陽在產業項目方面的承載力和環保容量大大提升,為涪城區乃至綿陽市重大工業項目引進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極大優勢。
水是生命之源。為守護一汪碧水,涪城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,所有鎮均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。
健全工作機制 確保長效推進
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、一蹴而就之事。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,建立卓有成效的長效機制才是呵護好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。
“我們動員全社會、各方面共同參與生態環保工作,推動形成‘大環保’工作格局。”涪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,在鞏固整改成果的同時,涪城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,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生態環境、資源保護責任和擔當意識。
首創“生態環保十大長效機制”、制定《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機制》《綿陽市涪城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》……多個管長遠、管根本的長效機制,實現“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”,推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合力。
如何讓長效機制落到實處發揮效應?涪城區建立專門機制,著力解決責任缺位缺失、職能重復交叉、工作推諉扯皮、能力保障薄弱等問題,明晰責任內容、厘清責任邊界。
環境就是民生。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是一場深刻的變革,面對早已打響的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,涪城正奮力建設天藍地綠、水清人和、景美業興的幸福涪城。
編輯:李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