號碼格式決定
我們的手機號可以分為三段,都有不同的編碼含義:前3位是網絡識別號、4-7位是地區編碼、8-11位是用戶號碼(隨機分配)。所以說,這樣的配置既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號碼資源,不至于造成浪費,又能在各運營商、各地區之間靈活分配。
號碼段容量問題
國內的手機號碼是由國家信息產業部統一規劃的。早年我國的手機號其實是10位數字,后來由于用戶數量的不斷增長,10位號碼不夠使用了,于是升為11位。
到底有多少手機號可用?
從理論上講,11位數存在1000億個,去除現在開頭固定的“1”,10位數也能容納100億個不同的號碼,而我國人口14億,足夠每人分配七八個了。
11位手機號最初都是13開頭的,容量就有10億個,后來又陸續增加了15、16、17、18等號段,形成了幾十億個的規模。雖然很多人有不止一個號碼,但更多人還沒有手機(尤其老人孩子),所以現階段是足夠的,哪天緊張了再擴充一下第二位數字就行了。即便是100億個都不夠用了,開頭換個數字就又是100億。
其實按照電信號碼使用的原則,一般達到理論容量的50%即意味著號碼資源利用率接近飽和,需要擴容,所以在11位的前提下,即便去掉一些所謂靚號,或者特殊通信領域的專用號碼,我們也有四五百億個潛在手機號。
“廢棄”的號碼哪里去了?
為了緩解號碼資源緊張狀況,運營商對于久不使用的“休眠號”,以及銷戶號碼,會采取“重啟”方式處理,也就是隔一段時間重新啟用,所以如果你給一個很久沒聯系的號碼打電話,接聽的主人可能就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