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,就好像認識了很長時間一樣,無話不說,一見如故,相談甚歡。
有的人哪怕是見過好幾次面,也還是無動于衷,彼此的關系只勉強停留在朋友的層次上,再更進一步都不行。
有人說,一見鐘情不如日久生情,時間會深化很多東西,但我們忘了,時間也會淡化很多東西,尤其是愛情這件講究緣分的事情。
其實啊,有時候有緣無分不一定就是努力就可以改變的,大多數情況下,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罷了。
兩個人會不會在一起,能不能在一起都是講究緣分的。
事實上,兩個人會不會發生“愛情關系”,第一次見面就已經決定了。
不具備吸引力的兩個人,初次見面就決定了兩個人不會在一起
01)、來自外國心理學家羅蘭·米勒在《親密關系》這本書中寫道——“人與人之間產生吸引力和愛情的最基本假設,是對方對于我們有獎賞意義。”
簡言之,我們去買衣服的時候,有些衣服我們只看了一眼,就覺得這件衣服的款式和顏色很吸引自己,穿在身上也一定很好看,于是我們就會試穿這些衣服。
而有的衣服第一眼看上去就覺得配色款式都老氣橫秋,穿身上一定不好看,自然就不會有任何想要試穿的欲望。
02)、從哲學的角度來說,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是有社會目的性的。
也就是說,當我們只有認為對方的出現對自己有好處的時候,或者是對方可以讓我們產生某些情緒價值。
由此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有讓我們繼續深交的興趣,由此我們才會愿意與對方建立親密關系。
在初次見面的,對方的出現帶給我們的獎賞價值越大,對我們的吸引力也就。
相反,如果對方第一次出現的時候,就讓我們覺得這個人對自己的獎賞價值不大。
那么我們就不會被對方吸引,自然也就沒有想要繼續發展下去的欲望了。
一見鐘情,其實是值得參考的
01)、每個人的腦海中都存在一個圖式,所謂圖式,其實就是指個體的一個認知結構。
簡言之,假使我們腦海不斷地去描繪一個蘋果的輪廓,那么這個蘋果的大小、顏色以及形狀,就是我們形成的一個圖式。
當然,我們的認知結構并不是物質的結構,而是來自心理層次的一個組織。
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圖式能夠幫助我們感知周圍環境的特征,對事物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,并且還可以將周圍環境的客體信息進行整理、歸類等。
在我們情竇初開的時候,就會有意識地在自己的腦海里去描繪有關于另一半的圖式。
例如對方的身高體型,高矮胖瘦,是瓜子臉還是國字臉,眼睛是大還是小等等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們不斷地在自己的腦海中去深化對另一半的一個“圖式”。
02)、然后在之后的歲月里,這種認知的結構就自發地形成了一種經驗,當我們的生命中出現了一個和圖式很吻合的人的時候,明明是第一次相見,但就像是認識了好長時間一樣,而這就是一見鐘情的由來。
就像電視劇《紅樓夢》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見面的時候,明明在此之前兩人都不曾見過,但是在看到林黛玉的那一刻,賈寶玉脫口而出:“這個妹妹,我好像在哪見過?”
一見鐘情并非見色起意,是我們生命當中出現了一個人,讓我們感覺到無比熟悉,然后想要進一步去了解。
所以,兩個人會不會發生“愛情關系”,第一次見面就決定了。
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
雖然兩個人會不會發生愛情關系,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,但是我們也不能夠因為一見鐘情,而去一勞永逸,覺得自己擁有了愛情就可以高枕無憂,不管不顧了,事實上,再美好的愛情若是不能夠好好經營的話,也還是會枯萎的。
好的愛情就是一個老師,她讓我們在體驗愛情帶給自己的美好的同時,還能夠從中學會一些什么。
例如兩個人之間,懂得了尊重差異,懂得了相互尊重,相互理解以及寬容;例如我們明白愛情不是一個人的圓舞曲,她是兩個人的事情,要兩個人一起努力才有意義。
所以,第一次就已經有好感的情況固然重要,后續維系感情的發展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,再美的花朵,盛開過就凋落,唯有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,才能夠讓她保持生命健康,然后經久不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