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一年“七夕”節(jié),遙望銀河,人們浮想聯(lián)翩,會從七月七,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故事,繼而聯(lián)想到男女愛情方面,把七夕節(jié)看做“情人節(jié)”。
在這一天,男女情侶互訴衷腸,彼此送禮物,吃飯約會等等。然而……
七夕節(jié)真的是“情人節(jié)”嗎?
答案不是!
那么“七夕節(jié)”到底是怎么來的,又是什么節(jié)日呢?
首先,“七夕節(jié)”最早出現(xiàn)在漢代。
根據(jù)《西京雜記》記載: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人具習之。”《荊楚歲時記》說:“七月七日,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,或以金銀為針。”
從這些記載不難看出,在漢代時期,七夕節(jié)實為“乞巧節(jié)”,最初出現(xiàn)在皇宮,這一天晚上,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七孔針,誰先完成,誰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女子,將得到豐厚的獎勵。以此顯示女性的聰慧與智巧。
“穿針乞巧”的偶像就是天上能縫制天衣的織女,然而并不是為了祈求和牛郎發(fā)生一段感天動地的愛情,而是女性祈求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。
在古代社會,衡量女性的能力,不是琴棋書畫,而是會做女紅。古人常說的女子四德,包括“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”。
其中的“婦功”就是說會做針線活,繡花、繡衣服、做鞋面,心靈手巧,樣樣精通。這是女子手巧很重要的表現(xiàn),只有擁有了這樣的技能,才能獲得家庭地位,得到社會的尊重。
不可否認,七夕節(jié)的確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但是在七夕節(jié)日風俗形成之初,人們還只是對天祭拜。
打掃院落,設下供臺,擺上酒脯水果,散下香粉,婦女以牛郎、織女二星為祭拜對象,焚香守夜,祈求心靈手巧。
有些人家還在七夕這一天,在屋里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,請來年輕女孩開party,相互交流女紅心得,說些閨蜜私房話,所以七夕在古代也被稱為女孩節(jié)。
對此,《雜異書》記載了這么一個離奇的故事。
當時有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,七夕這一天,家人紛紛站在院子里對天祭拜,期望天門打開一睹神跡。唯獨她躲在屋里不愿出來。
家人很奇怪,問她為什么不出來祭拜織女乞巧,女孩回答十分有趣。
她說“如果命中注定能夠心靈手巧,即便在屋子里也能得到織女保佑,成為德才兼?zhèn)涞娜恕!?/span>
到了半夜,眾人紛紛回房休息,天上突然放出亮光,云彩之中閃爍流彩,一道光芒正好投在了女孩的房間。
這個女孩長大以后,不但聰穎能干,而且還擅長操持家務,嫁給了一戶人家,日子過得蒸蒸日上,積累了上萬的財富。
這個故事雖然有些離奇,但不難看出七夕拜織女,祈求的不是愛情 ,而是個人的前途。
在民間,有關七夕的民歌也十分有趣。例如:
七月七,乞手巧,
乞來容貌乞小腳,
乞我爹娘活千歲,
乞我將來金萬寶。
說來說去,所謂的七夕節(jié)壓根和愛情不沾邊,只是女孩們乞巧的節(jié)日,只是這一天碰巧是牛郎織女鵲橋會,后人以訛傳訛,商家借機賺錢。
文章的最后,獻上孟浩然《他鄉(xiāng)七夕》詩一首,希望大家能夠更多了解我們的傳統(tǒng)文化,不要再把七夕當做“情人節(jié)”。
他鄉(xiāng)逢七夕,旅館益羈愁。
不見穿針婦,空懷故國樓。
緒風初減熱,新月始臨秋。
誰忍窺河漢,迢迢問斗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