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江君 兩江觀察
從技術入手“補鏈強鏈”,為重慶產業發展增強新動力。
8月5日,《重慶市“十四五”時期重點發展的33條產業鏈關鍵重要技術需求》發布,針對這些重點產業鏈存在的技術“軟肋”,逐一列出需求清單、提出“補”“強”措施。
兩江君分析發現,該技術需求清單覆蓋面廣、內容詳實、針對性強,直擊各行業的技術難點和痛點,對重慶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、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▲宗申動力101工廠的1011生產線現場。(受訪單位供圖)
存在哪些問題
33條重點產業鏈技術需求清單,以企業為對象、以市場為目標、以問題為導向,各項需求方向精準、切中要害。
重慶是“制造大市”,制造業無疑是整個技術需求清單中的“重頭戲”。今年7月底發布的《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“十四五”規劃(2021—2025年)》明確指出,目前重慶制造業發展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——
企業創新能力不強,創新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發領域投入不足,有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不高,重大創新成果也不多。
產業鏈整體水平不高,龍頭企業產品競爭力不強,配套企業層次總體不高,部分行業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,核心零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,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存在隱憂。
領軍企業帶動性不夠,缺乏具備行業號召力的大型企業,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不多,配套企業對行業支撐作用不強,科技型企業數量不多、規模偏小,新興產業生成能力較弱。
從中可以看出,重慶產業發展的“軟肋”主要體現于: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或對外依存度較高,容易被“卡脖子”,不利于行業(企業)對產業鏈供應鏈進行把控,從而影響了整條產業鏈的韌性和承受力。
▲重慶高新區聯合微電子中心,技術人員在硅基光電子實驗室測試硅光芯片。龍帆 攝/視覺重慶
涵蓋哪些領域
重慶擁有汽車、電子信息、裝備制造、材料、生物醫藥等八大支柱產業,33條重點產業鏈技術需求清單則圍繞這些支柱產業進行了細化。
梳理發現,該清單既包括汽摩、裝備等傳統制造業,也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以及紡織品、個人護理美妝、食品等消費品行業的新產品、新技術、新工藝。
例如,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,車規級功率器件、半導體材料、存儲芯片、晶圓制造、芯片封裝等前沿技術均納入清單,尋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,增強重慶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的競爭力。
再如,重慶是我國重要的顯示屏生產基地之一,京東方、萊寶科技等行業頭部企業紛紛來渝投資建廠。但我們也要看到,該領域的需求逐年增長、市場空間很大,“重慶造”面臨著國內外巨頭的激烈競爭,所以,要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尋求突破,鞏固既有優勢,培育新的優勢,才能在未來競爭中確保“江湖地位”。
又如,汽車是重慶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,規模大、基礎厚、實力強。近年來,該產業朝著智能化、綠色化方向迅猛發展。重慶這一傳統優勢項目未來發展的突破口在哪?該清單提出,要聚焦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,攻克高效高集成驅動電機系統、動力電池系統、電控應用開發、電子電器架構等新能源汽車技術,以及車載高性能運算處理器平臺、高精度地圖與定位、智能座艙等智能網聯汽車技術。
還有智能手機的6G通訊、高密度柔性電池等前沿技術,生物醫藥領域的基因檢測和靶點發現、抗體藥物篩選、表型檢測等技術紛紛納入技術需求清單。
總體來說,33條重點產業鏈技術需求清單中的內容,直擊重慶重點產業發展的技術“軟肋”,形成一個個突破口,為實現技術自主把控列出一個個目標。
▲南岸區重慶盟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移動端主板生產數字化車間現場。齊嵐森 攝/視覺重慶
接下來怎么做
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“掉鏈子”,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必備能力。
今年初開始,重慶圍繞33條重點產業鏈建設進行謀篇布局,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工程。
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圖譜。圍繞“6+5”現代產業體系,梳理出33條重點產業鏈,理清了產業鏈上下游關系,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品圖譜和企業圖譜,目前正逐鏈梳理技術需求,力爭形成“產品+企業+技術”的完整體系,明確工作著力點和線路圖。
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。逐鏈梳理基礎零部件、核心元器件、關鍵基礎材料、關鍵共性技術和先進基礎工藝等本地供給情況,在對接好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基礎上,聚焦重慶具備技術積累的領域組織開展技術攻關,實現“堵點”技術突破和可持續迭代,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。
以“鏈長制”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落實。建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“鏈長制”,統籌協調好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需求對接、項目引進、要素保障、企業幫扶、困難化解等問題。
匯聚資源,用好科技創新平臺。用好西部(重慶)科學城、兩江協同創新區等科技創新重要平臺,聚焦前沿領域,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、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,引育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、科技型企業,匯聚科技創新資源,努力實現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。
加強協同,共建融合創新生態。強化各級各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,共建“產、學、研”融合創新生態,通過加大研發投入,推進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產品研發應用,做好相關領域高端研發平臺、高新技術企業、高水平人才團隊的培育和引進,齊力推動產業創新能力提升。
聚焦關鍵重點,強化科技創新賦能。“十四五”乃至更長時期,重慶要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,打一場制造業創新攻堅戰,從供需兩端發力,針對“卡脖子”問題,拿出時間表、路線圖,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,為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提供“原動力”。